学院动态
上海大学张朝教授出席工程科学前沿讲坛
发布时间:2025-05-27 | 作者: | 阅读数:

2024年5月22日,应航空航天学院邀请,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张朝教授在理科楼出席由工程学部主办的工程科学前沿讲坛,并作了题为“利用声子、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和机器学习的多相多尺度边界润滑分析的数值孪生”的报告。报告由航空航天学院弘深杰出学者Fedor Borodich教授和金晓清教授主持,学院青年教师代表及工程学部师生30余人出席听讲。

Feodor Borodich教授对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张朝教授作了简要介绍:张朝教授是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兼职教授。他1983年在上海铁道学院分院获机械学本科学位,1989年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获机械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上海大学获机械学博士学位,1997 - 2002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表面工程和摩擦学的博士后研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利用电子 - 声子、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和机器学习的多相多尺度的混合和边界润滑、磨润腐蚀和磨损分析的数值孪生系统。


张朝教授及其团队针对摩擦副的抗磨减摩需求,提出了边界润滑反应进程动力学的多相多尺度分析数值孪生理论框架。该框架旨在解析摩擦膜在复杂工况下的形成与去除机制——此过程本质上是涉及多组分材料分子及机械-材料-热-化学多场耦合的时空非线性反应体系。研究核心方法包括:时空分区建模:基于质量流连续性原则划分控制体网格,实现摩擦界面物理场的时空解耦分析。表面形貌重构:采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CGAN),融合实验数据、仪器测试数据及多尺度模拟结果,重建摩擦表面三维形貌特征。反应力场模拟:基于LAMMPS平台开发自适应ReaxFF力场。声子耗能分析:通过LAMMPS原子轨迹提取晶格振动信息,结合玻尔兹曼输运方程计算声子对摩擦能耗的贡献。模型优化验证:采用k-means聚类筛选关键反应路径,结合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优化模拟参数,将模拟结果回代至质量流连续方程进行模型迭代修正。

张朝教授的精彩演讲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现场开展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会师生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随后,金晓清教授代表工程学部向张朝教授赠送了纪念奖牌。

 

供稿:陈治江

一审:尹瑞森

二审:刘畅

三审:陈立明